上海品茶论坛 (本报首席科技记者 陈默)清晨7点,静安区城运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着23万多个物联感知设备传回的数据;上午10点,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里,创业者王先生通过"AI政务助手"10分钟办完所有注册手续;下午3点,徐汇区某老旧小区改造现场,工程师正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加装电梯方案;深夜11点,杨浦滨江的智慧灯杆根据人流量自动调节照明亮度——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,正是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日常切片。
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:2025年上半年,上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6128亿元,占GDP比重提升至18.7%;"一网通办"平台累计服务人次突破15亿,事项办理时限压缩87%;全市建成5G基站超8.2万个,重点区域感知终端密度达200个/平方公里。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评价:"上海正在为全球特大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。"
记者深入调查发现,上海数字化转型呈现三大创新特征:首先是"场景驱动"的建设模式,从疫情防控"随申码"到为老服务"一键通",已形成200多个标杆应用场景;其次是"双轮驱动"的推进机制,既有力推进"两张网"(一网通办、一网统管)建设,又培育出拼多多、哔哩哔哩等数字经济新物种;最重要的是"以人为本"的价值取向,老年群体数字鸿沟消除计划惠及286万人次,无障碍数字服务覆盖率达95%。
典型案例显示: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通过"社区云"平台实现"秒派单"处置居民诉求,问题解决时效提升65%;临港新片区建成全球首个"数字孪生城市",实现规划、建设、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;长宁区"AI+医疗"试点让患者平均候诊时间缩短至8分钟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指出:"上海的数字转型不是技术堆砌,而是通过科技重构城市运行逻辑。"
随着《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"十四五"规划》深入实施,三大趋势日益凸显:1)数据要素市场加速培育,上海数据交易所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;2)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达132万个,形成完整生态闭环;3)国际数据港建设取得突破,首批20个跨境数据流通项目落地。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预测:"到2027年,上海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。"(全文约3850字)
新夜上海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