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科创前线记者 吴明)深夜11点,位于张江科学城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依然灯火通明。来自南京的工程师王磊正与上海同事调试一台量子计算原型机:"我们团队有上海的理论专家、苏州的精密制造师和合肥的量子物理学家,这种跨界组合以前难以想象。"三百公里外,南通中央创新区的长三角药物研究院里,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芳正在指导本地团队进行抗癌新药的中试生产。这种打破地域界限的科研协作,正在重塑长三角的创新版图。
---
创新要素的跨域流动
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数据显示:区域内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率从2018年的32%提升至2025年的78%。上海光源每年为周边企业提供超过4000小时的机时服务,催生了37项突破性成果。更关键的是人才流动——"长三角科技人才绿卡"已发放2.3万张,持卡者可享受九城市同等待遇。浙江大学某团队在沪苏两地设立"双实验室"后,科研产出效率提升65%。
上海龙凤论坛419 ---
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实验"
在宁波新材料联合创新中心,上海交大的基础研究成果平均6个月就能完成中试。这种"上海发现—周边转化"的模式已复制到12个产业领域。松江G60科创走廊的统计更引人注目:九城市联合攻关项目产生的专利中,76%实现了产业化,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一位苏州企业家坦言:"现在不是单个城市竞争,而是整个长三角的创新生态在抗衡国际巨头。"
上海龙凤419是哪里的 ---
制度创新的破冰之举"
最具突破性的是"科技创新券"跨区域通用机制。上海杨浦区某AI初创公司用杭州发放的创新券购买了合肥的算力服务,这种政策互通已惠及5700家企业。另一个示范案例是长三角联合资助计划,三省一市共同出资37亿元支持12个重大专项,避免了重复投入。上海市科委负责人表示:"我们要做的是拆除看不见的围墙。"
上海娱乐 ---
全球坐标下的中国方案"
与东京湾区、旧金山湾区相比,长三角的创新共同体建设展现出独特优势。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显示:长三角城市间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北美城市群的1.7倍。在临港新片区,由沪浙苏联合组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创新联盟,仅用两年时间就打破了国外在深潜器材料领域的技术垄断。"这不是简单的地理集聚,而是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范式,"一位国际观察家如是评价。
(本文数据经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核实)